科学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动态
讲座通知——中国学生英语输入与输出心理机制与英语教学建议
发布时间:2016-11-01 来源:科研处
一、时  间:1131300——1500

二、地  点:明辨楼118

三、题  目:中国学生英语输入与输出心理机制与英语教学建议

四、演讲人:戴忠信  博士/教授(华北电力大学)

五、内容简介:

近几年来,中国英语教育教学研究界,特别是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研究界,掀起了一股以“输出驱动”或“产出导向”为核心理念的研究热潮。这股热潮的动因,是中国英语教育教学持续发展四十年,遇到了“输出”瓶颈问题。先治“聋”后治“哑”,符合外语教育教学研究发展的规律。这股热潮的理论基础是Swain针对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设”而提出的“可理解性输出假设”。

国内外进行了长期的实验与实践教学研究,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并非没有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实验与实践的有效性问题、语言输出功能机制问题、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心理转换机制问题等。

本报告主要讨论中国学生英语输入与输出的心理机制。基本观点:(一)外语学习与母语习得的心理机制相同。(二)外语交际与母语交际的心理机制(包括两部分:言语生成机制与言语理解机制)相同。(三)语言学习与言语交际都基于个体体验。(四)言语交际过程是异质双层的:交际意念的非语言层面与言语表达的语言层面。(五)言语交际心理机制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形成与发展出来的,因此也是英语学习者输入与输出语言学习过程的机制。(六)英语作为外语的语言输入,主要是利用学生的个体体验,通过语境中的语言用法,向学生明示语言本质意义,使其使运用个体体验与母语体验识解语言意义,获得语言的本质意义与用法规则,形成言语意义与言语形式的形-义结对(form-meaning parings),为言语表达交际意念提供必要的言语表达方式。(七)英语作为外语的语言输出,主要是利用各种“交际意念在场”的活动,使学生形成交际意境、交际意念、言语交际意象与言语表达之间的心理联结,促使自动化“言语意念”的形成。

六、演讲人简介:

戴忠信,男、汉族,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英语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本科与硕士学位研究生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外文系,博士研究生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1995-1996年北京大学英语系国内访问学者一年。1999-2000年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育学院英语教学系访问学者。曾获得河北省优秀教师称号,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与他人合作学术专著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