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时间:9月14日(星期四)13:30-15:30
讲座地点:明辨楼120
讲座题目:文学翻译的教与学:存在问题与应对对策
讲座专家:朱振武
讲座内容:首先探讨素养问题。对文学翻译教学中存在的教学主体的素养问题、教学方法问题和教学理念等问题展开讨论,对文学翻译中存在的各种微妙关系体进行揭示,对学生学习和练习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逐一诊断。
然后翻译标准单一问题。阐述自己对待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的主要见解,即诗无达诂,译无定法。两千多年前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里说的这句话在今天仍然适用。诗歌意义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是其魅力所在,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欣赏同一首诗都会产生不同的感想,不同的人在欣赏同一首诗所产生的差异性之大自不待言。种种差异,使得两种语言间的转换产生了无限多的可能性,而诗歌翻译尤甚,不同年龄、性别、地域、教育背景、经历经验和赏析能力的人对同一首诗的翻译自然也就大相径庭,就是同一个人在而立、不惑、知天命和不逾矩的各个人生阶段、甚至在同一阶段的不同语境、不同心境的作用下都很难译出相同的诗句。因此,切忌用单一的标准去考量和束缚诗歌的翻译,而应调动译者的积极性、能动性和灵性,鼓励、接受和理解不同的诗歌译本。我的研究生英语诗歌的教学实践再一次证实了这一点。
最后探讨正确处理文学翻译中的多种关系问题。在英语文学经典的翻译中,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如下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者与译者的关系;读者与译者的关系;首(初译)译与重译的关系;文本词意和辞典释意的关系;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的关系;源语读者与目标读者的关系;劣译与伪译的关系。要做到不精一艺不谈艺(朱光潜),不精一艺不谈译(朱振武)。
朱振武教授简介:
文学博士,外国文学与翻译博士后,作家,翻译家,2016年1月自上海大学调入上海师范大学,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被评为“教学名师”和“我心中的好导师”。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及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翻译研究委员会主任。
中国认知诗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认知翻译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文学伦理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会理事,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翻译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比较文学学会理事;
《英语世界》《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上海大学学报》《认知诗学》《译界》《翻译教学与研究》《燕山大学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等杂志编委,《蒲松龄研究》顾问,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顾问。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通讯评委;《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等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近年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做学术讲座120多次,做社会公益讲座多次。
已经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3项,正在主持国家重点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多种;出版著作15部,编著50多种,译著30多种;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中国翻译》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200多篇;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文艺报》《社会科学报》《文汇读书周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等重要报纸上发表时评和学术文章100多篇;另有小说、诗歌等文学创作多种。
主持译介的《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骗局》《数字城堡》《失落的秘符》等丹·布朗系列文化悬疑小说及相关研究书籍在国内引起轰动,所著《解密丹·布朗》(人民文学出版社)和The Dan Brown Craze(英国剑桥学人出版社)引起关注;获得省部级奖项多种;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等100多家主流媒体及多家杂志和重要报纸对他有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