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题:互联网发展“下半场”:技术逻辑与价值准则
主讲人: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 间:10月30日(星期一)18:00
地 点:博纳楼第七会议室
主办方:文化与传播学院
主讲内容: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围绕“互联网发展‘下半场’:技术逻辑与价值准则”这一主题,讲述“互联网+”时代传媒发展的进路与策略。
作为中国传播学实证研究、传媒经济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喻国明教授以其对互联网技术逻辑的精准分析和学术研究的专业逻辑作为切入点,解读互联网是什么、做什么、改变了什么,以及如何转型等问题,分析互联网技术如何助推传播学发展以及未来个性化传播媒介中的技术逻辑与价值准则。
欢迎全校师生积极参加!
主讲人简介:
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新闻学)博士。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级社会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主要社会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传媒经济学会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发展指数(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蓝皮书)》主编等。
是国务院评定的对国家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曾经两度获得中国新闻奖学术论文奖,四度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等奖励,是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的入选者,2000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主要研究领域:新媒体研究、舆论学、传媒经济与社会发展、传播学研究方法。独著和以第一作者署名的著作、教材共25部,此外还有600余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
早在八十年代中,他所提出的关于“传-受互动方格”理论、新闻体制选择的多维性理论以及他对中国新闻改革现实动因和未来走向的分析,等等,都是极富建树的理论创新成果,其中不少概念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学理论的基本“话语”而被收录到有关学术辞典和专业工具书中。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喻国明的研究进一步转入将学术前沿的理论与现实的传播实践接轨的方向上来。他一方面广泛吸取国际学术界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做了大量把握中国传播实际的极有认识和操作参考价值的调查研究项目,有针对性提出了“必读(视、听)性”的概念;提出了报纸不但是“新闻纸”而且也应该成为“有用纸”的概念;提出了传播产业是一种“影响力经济”的概念。近年来,他在新闻传播实践领域,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传媒业发展的拐点论”,“从‘增量改革’到‘语法革命’”以及“整合力是传媒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都已经或者正在成为指导中国新闻传播实践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