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教学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教高〔2023〕1号)及北京市教委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本科生课程教学改革,推进学校“七个一批”工程,用好课程建设这一重要抓手推动学校新文科背景下专业数智化转型,建设一批富有数智化特色和示范效应的优质课程,2024年学校将继续开展课程建设立项工作。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项目类型
按照教育部五类“金课”要求,本次课程建设立项分为五种类型: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社会实践课程。
二、建设原则
(一)紧扣“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要求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强化价值引领,深化五育并举,注重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有机融入,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
(二)彰显“新文科”“数智化”特色
在新文科背景下,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引导,培养学生适应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所需能力,能合理有效处理、分析并应用数据,能科学、创新并融合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化课程建设对专业数智化转型的支撑。
(三)锚定“综合素质”“时代前沿”目标
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紧抓具有时代性、前沿性的教学内容,通过课程建设探索、鼓励并帮助学生构建个性化知识体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申报要求及条件
(一)申报要求
课程负责人需从五类项目中选择一类进行申报,同一负责人最多只能申报1个项目。已入选校级及以上级别课程建设项目不能参与本次申报。上年度未按时结项或五年内有结项未通过的课程项目负责人不能参与本次申报。
(二)申报条件
1.课程须纳入我校现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
2.课程由主讲教师个人或团队负责人牵头申报,主讲教师或团队负责人须为学校正式聘用教师,主讲该课程,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学能力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较高学术造诣。
3.团队成员(含负责人)不超过5人,一般为近五年内讲授该课程教师。
四、建设任务及目标
(一)线上课程
项目建设周期1年。
立项课程应在建设周期内达到以下目标:课程在优质、稳定、师生评价高的线上教学平台上线,课程与同类型课程相比,开课周期长,选课人数多,具有良好课程示范效应和考核评定方法,拥有高水平课程运行及维护团队。
(二)线下课程
项目建设周期1年。
立项课程应在建设周期内达到以下目标: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较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项目建设周期1年。
立项课程应在建设周期内达到以下目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授课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
(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
项目建设周期1年。
立项课程应在建设周期内达到以下目标:具有安全稳定、符合建设标准的网络及设备条件,教学目标明确突出,教学过程与实践方法科学合理,能够充分体现学科专业特色,拥有完整的在线支持与服务团队。
(五)社会实践课程
项目建设周期1年。
立项课程应在建设周期内达到以下目标:课程的社会实践内容与理论学习紧密联系、高度相关,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能充分体现教学改革应解决或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拥有创新性强、受认可度高、做法举措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
五、材料提交
请各教学单位于2023年9月15日前将纸质版汇总表(附件1)一份、申报书(附件2、3、4、5、6)一式三份签字盖章后报送博纳楼135办公室,材料电子版发送至jyk@cueb.edu.cn。请各教学单位务必对课程内容及申报材料进行严格审核。
1.《2024年校级课程建设项目申报汇总表》(附件1)
2.《线上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附件2)
3.《线下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附件3)
4.《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附件4)
5.《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附件5)
6.《社会实践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附件6)
联系人:董老师 联系电话:83951322
教务处
2023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