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首经贸图书馆存藏古籍3545种,51652册,内容涉及经、史、子、集、类丛、新学六大部类,大体以清末民国时期的刻本、石印本和铅印本为主,其中78种,1314册古籍为善本古籍。图书馆资源宣传月期间,为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更好的让古籍走进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进一步普及古籍保护知识,图书馆为师生们准备了讲座、展览和文化体验活动。现场还有精美小礼物,欢迎大家参加哦!
一、讲座: 藏书家与藏书楼
中国是世界上最爱藏书的民族之一,以数量论,历史上流传至今的典籍,大约有一半是用汉字写刻的。何以如此?其藏书历史是怎样的?有哪些重要的藏书家与藏书楼?本讲座请到国内著名的藏书家韦力先生与您分享那些穿越古今的传奇故事。
专家简介:韦力,爱书人、藏书家,收藏古籍10万余卷。研究方向: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史、藏书史。相关专著四十余部,《古书收藏》《批注本》《书楼寻踪》《芷兰斋书跋》《中国古籍拍卖评述》,传统文化遗迹寻踪“觅”系列,其中《得书记·失书记》获得第十一届文津奖。
讲座时间: 11月5日下午14:00
讲座地点: 图书馆主楼六层614报告厅
二、体验活动: 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是印刷史上第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兴于唐代,盛于宋代,素有印刷史“活化石”之称。雕版印刷技术是将书写工整的书稿反贴于质地均匀、纹理细密的木板上,将书稿上的文字转印于木板。再由刀法纯熟、雕工精湛的工匠刻去版面上的空白部分,使文字呈凸起状。印刷时,先将墨汁均匀刷在版面上,覆上纸张,再以干净刷子轻拂纸背,最后揭起晾干,木板上的文字便可清晰地呈现在纸上。
本次体验活动的雕版分别出自于首都图书馆藏明天启元年(1621) 《新镌草本花诗谱》和清乾隆八年(1743)《晚笑堂画传》。《新镌草本花诗谱》开本敞阔,布局疏朗,绘画风格融汇南北画派,风格秀逸清俊,版面文字工整,雕工精美。郑振铎称此谱“刻得很精,既能体现诗意和画法,又能照顾到木刻画的特色,殆是为木刻画家们而编辑的书”。《晚笑堂画传》书中每个历史人物一版,版右为人物刻像,版左是该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小传。人物形象形态各具,构图生动而富于变化,面貌表情刻画细致,衣纹刀刻劲挺流利。叶浅予称其为“近一二百年来学习人物画的重要范本”。
我们精选“蔷薇花”、“宝相花”、“李白”、“杜甫”四帧,让大家在刀刻和纸墨之间,与传统工艺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深度对话,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活动时间: 11月5日下午14:00
活动地点: 图书馆主楼二层大厅
三、展览: 中国民族典籍文化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为了让广大师生加深对中国各民族典籍文化的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推出中国民族典籍文化展。本次展览以“多文种古籍”、“多文种合璧古籍”、“北京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古迹”三个单元的精彩展示,讲述了典籍里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表达了北京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演变。
展览时间: 11月5日-11月27日
展览地点: 图书馆主楼二层大厅
图书馆
2024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