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教学单位:
为更好地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时代首都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快推进新文科、新工科交叉融合建设,推动本科专业数智化转型升级,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现组织开展我校首批微专业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内容
(一)微专业简介。微专业是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时代首都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围绕某个特定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充分发挥我校学科综合优势,通过一组核心课程的系统培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提升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原则上应与我校本科专业目录不相同或相似,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攻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完成微专业规定课程学习,成绩合格者获得微专业证书的学习方式。
(二)微专业类型。微专业建设包括以下四种类型:以数智化为核心特色,鼓励探索传统专业与新兴技术的交叉融合的数智化微专业。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特色,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类课程,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提升的产教融合微专业。以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为核心特色,突出“四个中心”人才需求的服务首都发展微专业。以培养学生通用素质和通用技能为核心特色,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通用素质培养微专业。
二、申报要求
(一)目标要求。微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明确,特色鲜明;依托学校优势和特色学科,或新兴学科,强化学科交叉融合。
(二)师资要求。微专业负责人在教学和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熟悉本专业发展方向,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有一定的教学管理经验。教学团队结构合理,鼓励行业专家加入教学团队,为学生授课;教学内容贴近行业需求与技术发展前沿。
(三)课程要求。每个微专业原则上需设置6-8门具有核心功能的课程,总学分控制在12-16学分;微专业学制一般为2个学期。
三、运行与管理
(一)运行主体。微专业所在学院负责培养方案制订、教学组织、教学档案管理及学生微专业修读资格审核等;教务处统筹协调,负责指导开展微专业申报与评审、教学质量监控、资格审定和证书发放等;鼓励跨学院交叉融合。
(二)招生选拔。微专业招生对象为全日制普通在校学生,全校符合条件的本科生(大一至大三年级)均可报名。
(三)教学开展。微专业采取单独编班授课教学方式,原则上30人以上方可开班。可采用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其中线上学时总量不超过40%。
(四)课程考核。微专业课程除实践类课程,原则上须组织线下集中考核,成绩评定鼓励多元化。微专业课程成绩单列成绩单,计入学生学业档案。
(五)工作量核定。学校采取同一标准认定微专业所有课程的教学工作量,并根据学校统一标准发放课时费用。
四、申报程序
(一)学校发布微专业申报通知,各教学单位根据通知要求组织申报,填写申报材料。
(二)实行限额申报,每个教学单位申请不超过2项。
(三)学校组织专家组对申报的微专业进行评审,对评审结果予以公示。
(四)公示无异议后,经校领导审定通过后,开展招生和培养工作。
五、材料提交
微专业申报由各教学单位汇总、审核,请于2023年12月8日16:00前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微专业申报汇总表》(附件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微专业申报书》(附件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附件3),电子版发送至jyk@cueb.edu.cn.
联系人:郝老师,联系电话:83952584。
附件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xx学院xx微专业)
教务处
2023年11月13日